厨卫电器 电磁炉 热水器 水家电 烟机 微波炉 配件 综合

如何解决“第一杯水”的难题

A_hongyanxue A_hongyanxue(好居网用户) 3322天前 / 阅读 :

所谓“初始水”,就是初始使用的新的净水器,第一次使用时流出的净水;此外,更换大部份滤芯(如活性炭滤芯、炭棒滤芯)和膜元件(如UF、NF、RO膜元件)后首次开机时流出的净水也是“初始水”。“初始水”同样也是必须注意的,而且一般来说,“初始水”比“宿水”的水量更大、更严重。因为活性炭可能会流出黑水,那是水中含有大量活性炭粉末,把无色透明的水染成黑色…

一、“欧王事件”

欧王是九十年代中期上海的一个净水器厂,全称为“中外合资上海欧王电器有限公司”,它的前身是山东淄博欧王电器有限公司,是山东省淄博市一位电子工业局副局长于九十年代初辞职下海创办的,在淄博干了二年,虽然干得还不错,但总感到地方小,施展不开手脚。于是把工厂迁到上海,找了一个台湾老板投资,搖身一变,成了合资企业,生产净水器,净水工艺是活性炭+超滤,在当时的中国净水器市场上,也是国产净水器的主流产品。

我国净水器从1986年的上海“仙童”净水器起步,到1996年,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发展势头不错,从一家发展到八百多家,从早期的单一活性炭过滤,发展到活性炭加膜技术,如杭州海洋二所的“南极泉”(活性炭+MF),常州能源设备总厂的“立得纯”(活性炭+UF),招远膜天的“膜天”(活性炭+UF),等等,都是当时中国净水行业的巨头,虽然企业都不是很大。前面提到的上海欧王,虽然论规模和名气还排不到全国前五,但在二十名左右应该是没问题的。当时反渗透净水器基本上都是从美国、台湾进口的,而且价格很贵,一台最初要上万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也要三、五千元,而当时每月工资才几百元,肯定只是少数人能享用的奢侈品。而活性炭+UF技术的超滤净水器是主流产品。当时政府部门对净水器的生产销售还没有专门的监管,只要领了营业执照,就可以生产销售净水器。但只有上海市管得比较严,产品要交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防疫站(后分成卫生监督所和疾控中心二个单位)检测合格并取得生产许可后才能生产。

1996年下半年,安徽某居民(欧王净水器用户)喝了净水器出水后,全家出现腹泻、肚子不舒服等病症,怀疑到净水器,正好有亲戚在当地卫生防疫站,就取水样拿去化验,结果大吃一惊,细菌严重超标,亚硝酸盐含量也很高。于是,消费者找到欧王公司,要求赔偿医药费等各种损失。本来这个事情,如果处理好了,赔点钱,也就皆大欢喜了。但偏偏这位总经理很牛,一方面过去当官当惯了,赔礼的事从来没有干过,另外自已又手握质监、卫生二方面的出水水质合格的检验报告,持有生产许可证是合法生产,还拿了一些当时上海市颁发的荣誉证书(好象地方名牌或优质产品一类),况且那个年代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都很牛,根本没把这个安徽的居民小用户放在眼里。此人眼看索赔无望,就向媒体求助。也不知道是他有关系还是机遇巧合,上海电视台居然受理了。当上海电视台去人去欧王调查时,厂方还是一付不理不睬、趾高气昂的样子,终于激怒了电视台,把此事在电视节目中予以曝光。欧王又随即予以反击,去法院起诉上海电视台,告它破坏企业声誉,影响企业经营,与电视台对簿公堂。此事闹得很大,一时间,很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纷纷卷入,而且與论明显同情消费者,偏向电视台一边,纷纷谴责欧王。大量媒体的介入,使事件急转直下。最后的结果,欧王不但输了官司,而且声名狼藉,在上海滩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关门了吉。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后来的社会與论,已经不仅仅是指向欧王,而是逐步扩大到整个净水器行业,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当时还没有网络)对净水器纷纷口诛笔伐,予以声讨,把净水器称之为“污水器”。與论的大肆炒作,吓得老百姓都不敢买净水器了,甚至有很多人家已经装了净水器也不敢再用了。大多数净水器厂断了销路,被迫关、停、并、转,全国八百多家净水器厂,最后仅剩下几十家勉强苟延残喘。如无锡市原本有36家净水器厂,事后仅剩1家。一个新起的、弱小的行业几乎全军覆没。当然,当时的净水行业确实也有很多问题,产品档次低、质量次、服务差,也没人监管。

“欧王事件”后,引起了政府和公众的重视,净水器的生产开始进入“行政许可”时代,要申领卫生许可批件后才能生产、销售净水器。净水器产品质量有人抓、有人监管,净水行业又逐步发展起来了。

二、罪魁祸首----“宿水”

那么,“欧王事件”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为什么同一型号的净水器,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防疫站检测合格,而安徽省某地的卫生防疫站却测出大量的细菌和亚硝酸盐?

答案:罪魁祸首----“宿水”。

上海市技术监督局和卫生防疫站是检测净水器的行家,他们很有经验,在取水样检测前都按惯例进行了放掉“第一杯水”的操作。而无论是用户,还是第一次检测净水器的安徽省某地的卫生防疫站,都没有进行这步操作,当然也怪欧王在“产品说明书”上没有写明使用净水器必须放掉“宿水”。因此是用户喝了“宿水”,安徽某地的卫生防疫站取水样和检测的也是“宿水”。 [page]

那么,什么是“宿水”呢?

简单说,就是净水器使用关机后,留存在净水器各容器、管道、滤芯、膜元件中的水。如果有较长的时间没有用净水器,比如放了一夜,第二天早晨打开净水器后,首先流出的就是它,因此被冠名为“宿水”。

活性炭净水器:净水器中往往有活性炭。活性炭吸附水中的有机物,而且活性炭又有大量的微孔,这样,细菌就在活性炭中大量繁殖增生。活性炭的微孔就如细菌的宾馆,活性炭吸附的有机物则是它们的美味佳餚,在这里它们一个变二个,二个变四个,以几何级数增长。上例中在夏天,南方气温水温都高,如果超滤有断丝或针孔,出水细菌超标是理所当然的了。水中的硝化菌还会把水中的硝酸盐、铵盐等转化为亚硝酸盐,所以出水中有大量的亚硝酸盐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超滤净水器:超滤膜元件过滤水后,由于很多悬浮物、胶体、有机物、细菌等被阻于超滤膜丝进水端面,在膜丝进水端面就有一层由这些悬浮物、胶体、有机物,以及细菌、细菌分泌物、细菌屍体等等混合组成的生物膜。如果水不流动,细菌同样会大量繁殖增生,甚至发酵,导致水有异臭味。用超滤净水器的人,如果夏天出差开会外出一周,回家后打开超滤净水器,流出的“宿水”,一闻,是臭的,千万喝不得!

反渗透净水器,如果较长时间没开净水器,不用水,在RO膜的二端,水中的离子浓度会渐趋平衡。这时如果打开反渗透净水器,在RO膜纯水出口端流出的也是“宿水”,而不是我们需要的纯水,如果用电导率(或TDS)测试笔测一下,电导率应该比较高。

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是以前用的都是小膜有桶机,一旦启动制水后,就会制成大量纯水存放在压力储水罐中,少量的“宿水”和后来制得的大量纯水混合在一起,分辨不出来了,或者说是少量的”宿水”被大量的纯水稀释了。因此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随着大膜无桶反渗透净水器的开发、推广和大量使用,这个问题就变得很突出了。因为大膜无桶机是随制随用,用户从净水器纯水出水龙头接的第一杯水,就是“宿水”。 [page]

三、“第一杯水”和“初始水”

上面我们曾用过“第一杯水”的概念。“第一杯水”的涵义比“宿水”更广,除了“宿水”外,还包含“初始水”,“宿水”和“初始水”都属于“第一杯水”。

所谓“初始水”,就是初始使用的新的净水器,第一次使用时流出的净水;此外,更换大部份滤芯(如活性炭滤芯、炭棒滤芯)和膜元件(如UF、NF、RO膜元件)后首次开机时流出的净水也是“初始水”。

“初始水”同样也是必须注意的,而且一般来说,“初始水”比“宿水”的水量更大、更严重。因为活性炭可能会流出黑水,那是水中含有大量活性炭粉末,把无色透明的水染成黑色,那么出水的“肉眼可见物”、“浊度”等指标肯定不合格。膜元件中则有各种化学物,如UF、NF、RO膜元件中的保护液,如亚硫酸氢钠和甘油,也会导致出水中肉眼可见物、浊度、COD这三项超标。RO膜(湿膜)中的无机保护液亚硫酸氢钠还稍好些,比较容易冲掉,一般冲洗二小时,即可冲净。但膜元件中的甘油就很难冲净,据有关技术人员试验,别说二小时、连续冲四小时甚至八小时有时都难以冲净。怎么办?笔者教你一办法:先冲洗二小时,二小时后不动让水浸泡12小时以上,让膜内部的甘油慢慢溶出,12小时后再冲洗二小时,这样基本上可以把膜内的甘油冲净,肉眼可见物、浊度、COD三项不会因此而超标。在“产品说明书”上一定要把这个写清楚,让检测人员按此方法在检测前把膜元件中的保护液冲洗干净后再检测。不然,万一质检、卫生抽查到,可能会说你的净水器不合格。有些检验机构抽检取水样时没有经验,误把“初始水”当作净水器流出的净水来检验了,那当然是不合格啦!

也许有人会说,水中有少量的活性炭粉末,极少量的甘油(食品级),并不会对人体有任何危害。但不符合标准就是不合格,因此必须冲洗干净,使之符合标准。

如何解决“初始水”的问题?

解决“初始水”问题,可采用的对策就是冲洗。

净水器制造商一定要在“产品说明书”上,写清楚初次使用时的处理,明示用户。对于初次使用的新净水器,无论是用户使用还是检测部门对净水器检测采水样,都必须把“初始水”冲干净。

(1)净水器中有活性炭(含炭棒),“产品说明书”上一定要写:在净水器初次使用前要冲洗2小时以上,把“黑水”彻底冲洗干净;

(2)净水器中有RO、NF膜元件,如该膜元件有无机保护液亚硫酸氢钠,“产品说明书”上一定要写:在净水器初次使用前要冲洗2小时以上,把亚硫酸氢钠彻底冲洗干净;

(3)净水器中有RO、NF、UF等膜元件,如该膜元件中有有机保护液甘油,“产品说明书”上一定要写:在净水器初次使用前要:冲洗2小时,再浸泡12小时以上,再冲洗2小时,把甘油彻底冲洗干净。

四、如何解决“宿水”的问题?

1、放水冲洗,把存留在净水器中的“宿水”冲洗掉。

一定要在“产品说明书”上,写清楚净水器使用方法,明示用户,如果有一段时间(如二小时以上)没用净水器,开机后要把存留在净水器中的“宿水”冲洗掉。后面如连续用水就不用每次冲洗了。此“宿水”可以用作洗涤用水、清洁用水、浇花绿化等,但建议不作饮用水。

那么有人要问,能否在净水器使用结束后把留存在净水器各容器、管道、滤芯、膜元件中的水放干,不留存“宿水”?

回答是不可行。以前有人试过,那还是在九十年代初,上海某厂生产的活性炭净水器,就曾尝试过每次用完后把余水放掉,以免滋生细菌和亚硝酸盐,还大力宣传和推广,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活性炭有很多小孔,进水后小孔内部都吸附满了水,活性炭是湿漉漉的吸饱了水,放水是放不干的,细菌仍然会在活性炭的小孔内大量繁殖,至于现在广泛应用的有UF、NF、RO膜的净水器,膜元件一旦浸水潮湿后,更不允许干。所以要净水器没有“宿水”是难以实现的。 [page]

那么净水器使用时要放掉多少“宿水”呢?

这个要看你这台净水器内的各容器、管道、滤芯、膜元件的空余容积,会留存多少“宿水”,由净水器制造商进行试验、测试,并在“产品说明书”上规定。

2、采用抑菌、抗菌材料

在活性炭、膜材料中载入抑菌、抗菌材料,如无机的银、锌,以及有机抑菌、抗菌剂,可以防止细菌增长,防止宿水发臭。但是要注意,一是要防止银、锌等抑菌、抗菌剂溶出于水中,不能超标;另外,净水器中的“宿水”,即使不发臭,仍建议排掉。

3、大膜无桶反渗透净水器的“宿水”处理

反渗透净水器,前面已经说过,小膜有桶机由于大量纯水的稀释,“宿水”问题被掩盖了,并不突出。但大膜无桶机,这个问题就凸现了。

下面就针对大膜无桶机的“宿水”处理谈谈我的看法。

反渗透净水器,因为有电脑板程序控制,有的还是智能化的净水器,因此可以实现自动冲洗“宿水”。而且,要用户自已人工清洗,去放水,有时用户很难适应。

很多人会说,现在我的反渗透净水器已经有了前冲洗程序了(早期的反渗透净水器没有电脑板,只有后冲洗而没有前冲洗;现在多数电脑板反渗透净水器已经是既有后冲洗又有前冲洗了),在制水前先会进冲洗,洗膜,把“宿水”冲掉。其实你的前冲洗只是冲掉“宿水”中的一部份,包括留存在反渗透净水器前处理的各容器、管道、滤芯、反渗透膜元件浓水端、浓水管道中的“宿水”。但还有RO膜纯水端及其后的那部份“宿水”没有触碰,没有冲洗掉。所以还必须在关闭冲洗电磁阀、出纯水(注意,是大膜无桶机)时把初始的那一部份“纯水”(实际上也是“宿水”),即留存在反渗透净水器中的反渗透膜元件纯水端、反渗透后处理的各容器(无压力储水桶)、管道、滤芯(如后置活性炭滤芯)、纯水龙头中的水也要冲洗排掉。

那么这个排放,可以是使用者(用户)人工排放。笔者使用大膜无桶机已有四年了,因为是早期产品,制造商研发时没有考虑到这部份“宿水”,就只好采用人工排放,把所接到的第一杯水倒入水池作洗涤用水,第二杯水才取来作饮用。

更好的方法,是用程序控制,把“宿水”导入浓水管排放,或干脆回到RO膜前(可放在第一级PP滤芯后),再处理一遍。这需要把电脑板的设计程序重新编排一下,电路、水路也会有些改动。

需要排出多少“宿水”?

少了可能“宿水”没排净,多了可能把好的纯水也排掉了,而且等待时间长了,用户也会不耐烦。这就需要研发人员针对具体的反渗透净水器进行计算、试验、测试,最终得出比较合理的数据,并用于研制的新型大膜无桶反渗透净水器上。

针对大膜无桶反渗透净水器,我一贯建议必须加强预处理,以与大大增大的RO膜相匹配,必须大大增强RO膜前的活性炭吸附(如要减小体积,可采用复合大滤芯),把水中余氯、有机物、异色异味等尽可能的去除掉。在此前提下,不要用后置活性炭滤芯(你看人家桶装纯净水厂,哪有在反渗透后加装活性炭过滤的?都是反渗透出来的纯水直接灌桶)。这样,RO膜出来的纯水直接进入纯水龙头,既可以避免后置活性炭带来的二次污染,防止细菌从龙头上逆向进入后置活性炭并在此大量繁殖增生,造成出水细菌超标;又可以大大减少“宿水”,缩短排放“宿水”的时间。一举而二得,何乐而不为?

我们希望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很快就有自动排放“宿水”的大膜无桶双龙头反渗透净水器产品面市,满足消费者需求。